你的位置:杭州天猫外包美工 > 生活服务 >

美工招聘 流寇和政治家的本质区别

美工招聘 流寇和政治家的本质区别

文 / 子玉

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没有提出鲜明的政治口号,没有建立成熟的赋税制度,没有争取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是历代农民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黄巢、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只能被称为“流寇”。

唐广明元年(880)十二月初五,黄巢率领大军进入长安,建立了大齐国,改元金统。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人生的高潮,也是他人生衰败的开始,很快他就在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攻击下大败。次年(881)四月,黄巢被迫撤出长安。

唐中和三年(883)二月,黄巢大军十五万与以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首的唐朝各藩镇大军在一个叫梁田坡的地方展开决战。结果,黄巢又是大败,被唐军斩首数万,伏尸三十里。

中和四年(884)六月十七日,黄巢被徐州节度使时溥死死包围在了泰山脚下的襄王村。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黄巢最终自尽而死。

他留在世间最后的话是:“想我自起兵以来,转战千里,战无不胜。没想到,却落得今天如此下场。都是天意呀!”

历史上大部分枭雄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都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天意,比如项羽。其实,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一切人事物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有迹可循的。项羽在地理、经济、战略、人才储备等各个层面都不如刘邦的情况下,失败是必然的。

同样,黄巢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其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建设稳固的根据地以支撑队伍的长久发展。

本质来说,黄巢不是在与唐王朝作战,其真正的敌人是自安史之乱后就成长起来的各大藩镇。由于两京的陷落,唐朝的府兵彻底崩溃,只能依靠地方势力来进行平叛。结果是,唐王朝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地方势力却趁势崛起,垄断了其辖地内的政权、财权和军权。大唐之所以没有灭亡,就是因为,各藩镇还要通过互相兼并来角逐出最终的胜利者。

就像东汉王朝在董卓之祸后之所以没有灭亡,就是各大藩镇还要通过战争的形式进一步筛选。

也就是说,大唐的主客关系已经易位,藩镇才是帝国的真正当家人,黄巢虽然打着推翻唐朝的旗号,但实际上是在与各藩镇为敌。

而各藩镇在长时间的兼并、发展之后已经成为妥妥的实力派,在各个维度都是碾压黄巢义军的存在。

这个时候,黄巢就更需要有稳固的根据地,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黄巢自创业以来,虽然转战多地,江西、浙江、福建...但却始终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想法。

说白了就是,没有长远眼光,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能延迟满足。

想想,如果黄巢将湖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依靠长江天险和大山的阻隔,他完全可以解决生存问题,然后俟机北伐。有了后勤保障,黄巢就可以先河洛,再长安,建立真正的帝业,就是失败,他也完全可以退回江南,然后与唐朝各大藩镇打持久战。

如此,才有成功的可能。但这一系列假设都是读史者的一厢情愿。

结果是,在被王重荣打败之后,黄巢马上就陷入绝境,几十万大军甚至到了没饭吃的悲惨境地。而他又不想放弃关中,结果只能是被唐朝各藩镇联合剿杀。

黄巢不仅没有建设稳固的根据地,还过早称帝,让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早在唐乾符五年(878)二月,黄巢在收编老领导王仙芝的旧部之后就第一时间在亳州称王,自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进入长安之后,更是在第一时间称帝。

结果就被各大藩镇重点狙击。

原因也很简单,藩镇能凭借武力优势控制朝廷,为自己代言,而黄巢攻破长安之后,旧秩序就被一朝摧毁,各藩镇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会尽力恢复旧的秩序。再说,各藩镇还可以像当年平定安史之乱一样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比如,大家可以通过军功获取合法的土地,还可以在剿灭叛军之后吞并对方的财富和兵员,朱温、李克用等藩镇都是在平叛的过程中崛起,捞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并壮大了自身实力,成为妥妥的强藩。

和当年的黄巾军于东汉军阀一样,黄巢义军也给了唐末藩镇扩张的好机会。

这是历史规律,历朝历代,地方势力都是在战争中趁机坐大,东汉末年的曹操、清朝末年的湘军,都是典型。

所以,黄巢失败的原因除了没有及时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之外,过早称帝,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想想,杭州天猫外包美工曹操当年在打下北方之后如果过早称帝,那么他马上就会成为各方重点狙击的对象,因为,曹操虽然有武力优势,但却很难架住舆论的攻击,必须以时间为杠杆将旧势力消化得差不多之后,才能走称帝这条路。

就是曹丕在称帝时,还不得不出台了九品中正制以获得旧势力的支持。

还有,刘备虽然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有帝室血统,能够代表东汉帝国的法统,但在称帝之后,其合法性还是遭到了有识之士的质疑。

所以,在旧势力依然强大的情况下,称帝,只会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对于黄巢这种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又急着称王的军事武装,只能以“流寇”对其做定义。历史上有名的流寇还有,张献忠。

在崇祯十六年(1643)之前,张献忠的军事实力一直都在李自成之上,明军也是将大西军作为了最大威胁,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剿杀。

但即使是和大明的正规军正面碰撞,张献忠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依然打了好几个堪称经典的战役,势力倍数级扩张。

但他最后还是被李自成反超,最终被清军剿杀于西充凤凰山。

原因就是,他虽转战千里但却并没有给自己建立一个稳固的基地,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的十一月,他才选择在成都落脚,建立大西国。

可是,这个时候的天下形势已经经过了深度洗牌,成为南明、清朝、张献忠、李自成几方势力并存的状态,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偏安西南,毫无竞争优势。

按照历史规律,凡是偏安蜀地的政权一般都会在中原政权发展成熟之后被强势兼并,公孙述、刘禅都是张献忠的参照物,其命运已经注定。

和黄巢一样,张献忠的属性也是“流寇”。

就是李自成,其在前期也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意识,而他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犯了一个致命性错误,那就是没有建立成熟的财政制度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转。

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李自成打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以争取更多人的支持。结果,包括农民、小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在内的底层群体大量加入李自成的队伍,其队伍数量一下子就扩张到一百多万。

在发展的阶段,李自成完全可以以战养战,以战争为获取物资的主要来源,但在建立政权并稳定之后,其财政短板马上就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虽然李自成通过对明朝官僚群体的掳掠能暂时缓解财政危机,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李自成的败亡是迟早的事。

而其败亡的关键就是,政治口号的bug。通过“迎闯王,不纳粮”的政治口号,李自成虽然扩张了军队数量,但却并没有提高团队质量,因为他这个口号将中间势力知识分子阶层给拒之门外了,而知识分子又绝对是一个政权的基石,能够解决政权的政治、制度、经济问题。

这么看的话,李自成没有及时出台财政制度就能解释了,因为他没有人才的支撑。

本来就人才困乏,李自成在进入京师之后又得罪了明朝的士大夫群体,典型代表就是吴三桂家族,使明朝精英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归根结底,都是政治口号的定位问题:李自成的政治口号只能覆盖到底层民众,导致其根本就没有人才的支撑,没有人才的支撑就不能出台财政等相关制度,保证政权的平稳发展。

同时,因为其基本盘是底层民众,所以就天然不能与以士绅阶层为主体的旧势力兼容,失去这些人的支持,其政权也走不长远。

当年,黄巢也是因为站在了唐朝士大夫群体的对立面从而失去了在关中立足的可能,其手下大将尚让为了泄愤竟然屠杀士人多达三千多人,一下子就站在了中间势力的对立面。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什么要攻击黄巢,原因就在这里。

乱世中,任何政治势力如果没有获取精英阶层的支持,都是走不长远的,而能否兼容精英群体,关键就在于提出什么样的政治口号。

其实李自成、张献忠是有可以参照的模板的,那就是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先是打下了应天,然后以应天为中心不断做大自己的根据地,最终得到了完整的东南地理板块。在稳坐东南之后,又凭借江南的经济优势发动北伐,最终获取了天下。

朱元璋的成功首先就是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其次又及早吸收了知识分子阶层,比如刘基、宋濂等人,使团队在实力壮大的同时制度层面越来越成熟。每一步都踩在正确的点上,朱元璋没有理由获取不了天下。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朱元璋的成功之道,那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区别“流寇”和优秀的政治选手的关键“参数”。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政治危机的冲击永远比战争更大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子玉史院